毛草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蛮游历访龙井草堂主人,岛居小记3
TUhjnbcbe - 2020/11/23 17:12:00

数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美食记者时,对食物格外挑剔的主编,认真对我说,杭州开了一家龙井草堂,建议你有空去吃吃,可以作为食物的判评标准。

英国作家FuchsiaDunlop在《纽约客》上对它的评价(译文):

“在这个有毒的时代,一家杭州餐厅还在追求纯净。”

“致力于提供客人一种‘人类堕落前’的中国菜肴。”

十多年来,江湖上关于它食客的名流逸事和烹饪的极致传闻,屡见不鲜。它何以多次被外媒推为中国的餐厅代表?它的主人是何许样人?……

书接上回,元旦我随*菊的一趟江南之行小蛮手记

游历江南N次,这一趟格外浪漫(上篇)。

最后三天,是此行的高潮——可以解答以上的问题。

先从最后一晚的结束飨宴说起,龙井草堂,与草堂主人戴建*一席夜聊。

(前两天,小伙伴发来草堂的雪景)

草堂挨着龙井村,大门不在路边,蜿蜒一条窄车道趋进。

去时天已全黑,冷雨霏霏,侍者们举着大伞在停车场等候,恭谨开门、撑伞、送园、引路。

我进入了一处江南园子,石桥,庭园,冬日残荷满塘,对岸一座红帘遮映的亭子,甚是惹眼。

先入正堂,中式廊柱斜檐,左右厢房框景重重,琳琅的古玩珍画,玩石盆景。

侍者带我们打开一座藏柜,层层木格整齐叠放着“采购日记”:整整14年,从第一天到今天,每天每样食材的采购都有图文详细记录——

(这才是草堂的珍宝)

农户的签名电话,所在村落地址,采购的品种数量,采摘的时间和照片。

至今,和龙井草堂合作过的小农户,累计已有1万6千多户,多么密密麻麻浩大的一张“江南鲜供图”。

全世界能做到这样的,估计找不出第二家餐厅,厉害。这个路数我回来讲给武汉的餐厅老板们听,都摇摇头说,做不到。

龙井草堂这27亩大的园子,只做了8间包房,慕名而往者盛,不预订是无法接待的。

没有固定菜单,客人预订时报上人均的菜金,厨房会依照当日的新鲜采买来安排。讲究“不时不食”,有些菜只有一季能吃到,有些菜一年内只能卖短短18天。

(我们的夜宴)

等入了席,你会看到一份属于你的朴雅菜单。

天冷,服务员先给每人上一碗冒热气的豆浆,温润柔滑,豆子清香,确是用石磨磨出来的,配上葱花、菜脯、白虾米等相佐,杭州吃法。

龙井草堂的菜,用料貌似“平淡无奇”,都是江浙常见的地鲜山鲜湖鲜(同为中国湖区,我们湖北人也熟悉),讲究“本地产”——而非全球跨洲涌入中国的“澳洲和牛南非鲍”啥啥啥。

可细细一吃,绝非你平日所食所见。

或从保留古法的老村寻来的手作之物,

或是传统农法而非现代科技催生的农作物,

或暗藏“粗菜精作”的极致烹饪讲究,

或是已绝迹于世的名菜复活。

听说有一道镇堂名菜“土步露脸”,用的是杭州水产土步鱼,这鱼很小,肉嫩似豆腐。它脸颊两块半月形腮帮肉最鲜活,只取它这两片“荤豆瓣”肉,烧制一碗需数百条鱼。它的典故出处来自宋庆龄宴请外宾的名厨灵光一现。可惜此菜春季才有。

例如那日一道炒青菜,取名“舍得”,用50斤冬季霜降之后的乌青菜,糯且甜,才能剥出这浅浅一盘菜心。

后来我看过他的菜地后就懂了,这份“舍”,也指“舍弃”用农药化肥。与虫分食,青菜们外层的大叶被虫咬得像洞洞鞋,也物尽其用,掰下来喂鸡喂鸭了。

宴上有一道猪肉做法简单得出奇,五花连皮厚切大片,直接焖在米饭里焖至软烂,白肉沾着米饭上桌。敢这么做,因为用的是粮食喂养大的两头乌。

稀罕物也有,比如用传说中的“江南虫草”,下虫上草的金禅花,与三年的老鸭同蒸4个半小时,出一小盏馥郁汤汁。

当晚草堂主人戴建*在席上,他对每道菜都了如指掌,比如一道古法面筋,他告诉你是寻到哪个村至今还保留的传统水洗面筋的手艺,采买回来。

戴建*笑称人们称他“阿呆”,他说“人而不呆,不可与之为友”,(后文允许我们称他“阿戴先生”吧)。

聊久了,琢磨他是一个有大趣味的别致人。语速飞快,亦俗亦雅,精敏豁达,举重若轻,话密如织中偶露震心哲言,红尘在他眼中似乎已无险阻和迷雾。

雨夜那一席,听他聊天足料丰富,比那一席珍馐更吸引我。

这个园子,原本是西湖公社的苗圃,后来倒闭了,荒废了。

从荒至茂,阿戴先生花了4年,没有图纸,全凭他构想和涂涂画画,最后的结果令见惯园子的杭州人也赞不绝口,造园中的种种手法也屡被悄悄借鉴。

(补充,他的舅舅曾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级园艺大师,去世得早)

阿戴先生引用《随园食单》里的一句话:“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食材采购,是草堂重中之重。

按他的要求,一要当地的,二要当季的,三要弃用农药和化肥的。

这件事说来容易,想想,几乎做不到。

如果要武汉的餐厅买办们,不许去华南海鲜那般的批发大市场、不许去麦德龙这样的国际商超,不许去*陂或东西湖的温室大棚……

而每日都要兵分六路,远赴武汉周边3小时车程以内的田间地头,寻找那些零碎到几斤几两的当季土法鲜物,他们会愤愤辞职吧?

更何况,你脑中是否有一部“食物雷达”,能准确寻找到那些藏在山沟沟里、产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味食材?

阿戴先生做到了,因为他擅长逛村子和农民聊天,一点一滴学习辨别好食材的实战经验,不怕虱子钻鸡窝进猪圈,抓起村民筷子一同吃饭……亲热真诚地交往,建立起彼此亲眷般的信任与依赖。

我和他开玩笑,你可以给每一家合作小农户颁发“专供龙井草堂”的免检金牌,这可比起国家制定的啥啥有机食品标准,要严格得多,厉害得多。

暗心里把武汉的优秀馆子名单过了一遍,没有潜心做这件事的,可惜了那些藏在咱湖北全省山水缝隙里的山珍湖鲜。

用阿戴先生的话说,肉有肉味,菜有菜味。

(遗园蟹斗,大鲜细品,一勺能饮下半坛老酒)

不知道这些,你吃不出草堂的真滋味。

若看了他亲自建造的另一处隐秘桃花源“躬耕书院”,你会更懂“龙井草堂”。

我们去了,住了两天。

时间拨回到旅行倒数第三天,*菊带我们上岛,去“躬耕书院”。

从杭州开车4个小时,到了丽水市遂昌县一处水库码头,波光滟滟,书院的船在岸边接我们,渡去彼岸,去岛上的*泥岭村。

听说正是因为一水相隔,与外界隔绝,许多食材都保持着“原始风土”,当初阿戴先生是追踪好吃的土鸡,才发现了此地。

羡慕他,进,繁华红尘有草堂,退,静谧岛村有书院,身与心皆有好去处。

此地并不对外,只待友客。我们在岛上住了两天两夜,主人作陪,餐宿免费。礼遇太盛,心有不安。

(书院大门,对联“耕读并举,家国遂昌”)

下沉石阶,穿行竹林,方到书院。

它是一组错落在群山怀抱间的中式建筑群,粉墙黛瓦,回廊立柱,色调与周围如黛山色融为一体。

主体是两进合院,第一进里的对联,念念有味,分享给你。

第二进,中央有映着天光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左右各是“琴棋”和“书画”二室。我们住在房间名字各一字为“梅”“兰”“竹”“菊”“风”“雅”“颂”。

我的住处,一扇小门,与大宅相隔独立的窄廊院落。

推开门,愣神环视,好阔大的“文人居所三件套”——书房、茶厅、寝房。顿时欢喜雀跃而入。

案上有一红漆略剥的老木匣,内有一小段木,一方白纸板上结了漂亮的金茧。听说前不久曾有一位音乐人在此居住,没准是他养的宠虫。

抱上一壶茶,穿上拖鞋,沿着竹道去私院望望夕阳里的炊烟,听听牛哞。没错,此处是“比法云安缦更有离世之静的修心地”。

其实,此处并非阿戴先生的私人度假山庄,而是他理想的“大实验室”,一为传统农法,二为音乐人计划,三为乡村教育。

第二天,书院的总厨朱引锋带我们,去书院的“后花园”溜达一大圈。从田地到餐桌,他是“农耕百事通”,也是野生植物达人,我叫他朱老师。

他夫人也在书院操持内务管理,温柔淑静。小夫妻常年居住在这桃花源内,一对璧人。

所谓“后花园”,其实是山坡上层叠的传统农法田地。

深冬已经收割完毕,整齐的茬口,田里冬季常见的大小白菜萝卜等绿蔬,垄间满满铺上了稻草,天然棉被。

在弃用化肥和农药之后,如何与虫儿鸟儿共建一个共生世界,是那天朱老师“田间课堂”的主要题目。

我们一群“农盲”跟在他的身后,行走在田埂上,听他说的一切都只能哦哦哦。

(虫啃出的“蕾丝白菜”,人吃一半,虫吃一半。与虫分食,是传统农业的共生哲学)

养稻田鸭、埋骨头吸引成窝的蚂蚁、多种作物轮种来维持地的肥力……一套复杂系统的多循环过程。“笨”办法种地,精耕细作,他们也种出了千余斤一亩的高产量,生态越来越好,听说银环蛇都回来了。

去猪圈,看到一头相貌极为丑陋的“两头乌”大公猪(以前有农民教我,猪是越丑越接近原种,而非反复改良后的俊俏模样)。“它一个人?老婆呢?”朱老师指山坡另一边,“母猪关得远,不然它会闯出栏。”

它们的孩子,三三俩俩,关在隔壁的“幼儿园”,等着阿姨煮粥吃。

我突然想,中国怎么没有开设“传统农耕法”这门课呢?我们连怎么刨地起垄都不会,不谈24节气该做的事,都靠耕农代代言传身教。

(书院,农田。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看完田地,我们跟着朱老师开始小岛“纵山”,闯入一条环山油茶花道,雪白、粉色、胭脂红……遍地花雨不忍踏。

隆冬的江南山野,仍不失娇丽蓬勃,山花,湿苔,野果,蘑菇,蕨类……

不一会儿,已有小伙伴扎起了一大把自由花束。

朱老师灵活矫健,山野之间熟悉如逛超市,了如指掌,“这种是XXX的果子,口感酸酸麻麻……”攀枝摘叶,教我们识别各种草药和食材,比如做乌米饭的叶子,还攀上坡壁挖下一株野兰。

走到终点,一株巨大的古樟树守门的村子,村民们认识朱老师,跟他拎来刚下的土鸡蛋,招呼我们喝碗热茶歇歇脚。

此时天色将暗,又有雨雾云压来,我们已远离书院,徒步到了岛的另一端,照计划我们需原路返回。

一户村民追上来说,用我家的船送你们回去吧,把开船的钥匙给了朱老师,他会开。

好意外和浪漫的归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此刻愉快地靠坐在一条浅浅的木船内,望着两岸,云雾如织的水墨山峦,飘荡晃悠,朝着灯火温暖的书院驶去……

书院晚餐已备,太过丰盛,阿戴先生说都是田里种的养的东西,“粗茶淡饭”。我吃来,却是少见的美味。

厨房杀了一只两头乌,这一席,五花腩、蹄髈、大肠、顺风、猪肝……还有干制的两头乌火腿吊的汤,我第一次把这“熊猫猪”里外吃了个通透。

(两头乌肥肠)

书院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自给自足——除了盐。榨油、酿醋、造酒、舂米……难能可贵,真正的奢侈品。

(养足时辰、吃虫吃粮的土鸡,熬出的汤)

操持后厨的老阿姨,还在席间,即兴背诵了一整篇的《朱子家训》。

我没忘,这是龙井草堂的“后堂”,两日吃了六席,地头鲜,大满足。

(书院的餐厅)

虽然晚餐美食美器,丰盛无匹,大家却匆匆而就,因为今晚,音乐家陈其钢会和我们有一场夜谈。

深夜,深山。

小伙伴里有音乐学院的美人歌者,她一路难掩激动,早在上岛前,就给我们叮嘱“补课”,大家在车里共同听着手机播放《蝶恋花》、《归来》,默默无语……

你更熟悉这位“国宝级”作曲家的作品,应该是奥运会的那首《我和你》,或是《山楂树之恋》,又或是“金陵十三钗”里的《秦淮景》。

陈其钢在人生的最低潮期,机缘巧合年他来到书院,一住就是四年多。在这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慢慢愈合心灵和身体,创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

前不久他刚从北京回来,身体不适,本不期能见到他,没想到他会来。阿戴先生叹气说,很生气,每次把你养得好好的,出去一圈,又成这样。

在他来之前,我们先看了两部有关他的纪录片,一部《我和你》的奥运创作,一部他因车祸去世的儿子雨黎《雨黎的故事》。

陈其钢与我们围着中式长桌喝茶夜聊,他瘦削,却没有印象中的严肃冷峻,微笑,尽力认真地回答每个人的提问。

那晚聊了很多,“人生总是凄凉调”,听他谈到人生巨裂,谈到悲欣交集,他的优雅理性,微笑平静,不忧不惧,和他的音乐一样颤动人心……“人要创造性地生活”。

其实,长居在这座小岛上的音乐家,不止陈其钢,还有古琴大师陈雷激。而且经常有顶级的指挥家、提琴演奏家们来此交流。

(陈雷激的岛上工作室琴圩书斋,奥运会开幕式是他拨响古琴《太古遗音》第一声)

这里是音乐梦想之乡,有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有*泥岭村的免费儿童教育。

翻翻书院儿童班的老师名单,你会呆掉:音乐、书法、国文、数学、太极……由陈其钢、陈雷激,以及阿戴先生从全国邀请来的国学家、书法家、数学家们,亲自教。

全明星阵容,真正的“大师班”,统统免费——只对村里的孩子。

已经硕果累累,蜚声海外。

一个荒僻的岛村,这是北上广深的孩子家长们都羡慕不来的。

听说,龙井草堂每年的收入,全投到书院来了。

阿戴先生说,人有三个选择,第一是择善食而食,第二是择善地而居,第三是择明师承教。

坐船离开小岛,离开那片乐声飘飘、童音朗朗,天然纯真的大园子,我的心被填满了。

两日书院,一日草堂,亲眼见到一个现代社会里的童话,真实的浪漫。

庆幸自己参加了此番奇妙旅程,能入此院,能识此人。

祝你能创造性地生活。

*********************************

出品人:高小蛮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蛮游历访龙井草堂主人,岛居小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