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草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秋节的习俗1拜月和祭月
TUhjnbcbe - 2025/4/11 4:01:00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八月十五中秋节,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如今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总结起来,中秋习俗大体有以下内容,像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舞火龙等,当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比如中秋节各地的食俗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婚俗等,以后会分章提到。第一节祭月和拜月一、祭月和拜月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更不能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灾害、疾病面前人类自身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就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希求从对这种超自然的崇拜中获得保护。由于太阳和月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所以太阳和月亮就成了人类崇拜的对象。人类初始的时候对月亮的崇拜只停留在崇拜月亮本身,没有把月亮偶像化;崇拜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对月亮跪拜,并不讲究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自然崇拜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开始把自然界人格化,把自己所生存的世间万物想像成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事物,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了。同时,还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事物上,于是神话就产生了。像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说明了当时人类文明程度的局限性。发展到后来,人们就开始把嫦娥、玉免看作了月宫中的神灵,当成了供奉膜拜的偶像。对月亮的祭拜也开始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方式。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祀月亮)。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时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为什么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呢?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祭月赏月的最佳时节。另外,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时至今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还流行“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尝新米”等庆祝活动。祭月的时间固定在八月十五,但当时八月十五并不叫“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直到北宋太宗年间,才正式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所以说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前对月亮的崇拜还不能算作中秋节的节俗,只有中秋节形成之后,才把祭拜月神的礼俗纳入了中秋节的内容。关于古人祭祀月亮的地点和程序,较为确切的记载出现于周代,模仿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拜日要在东方,祭月要在西方。祭月和拜日的场所也有所不同,《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是用土石堆砌成的高出地面的台子,坎是在地上挖出的大平坑,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封土为坛、掘地为坎”。为了表示郑重,也可以在坎上再筑坛,坛高为阳,坎低为阴,分别体现了日为阳、月为阴的观念。明代嘉靖年间建的夕月坛(即月坛),就是祭祀月亮的场所,清朝皇帝一直沿用。汉代以前,祭祀月亮基本为皇家垄断,普通民众不能参加皇家的祭祀典礼,所以一直到唐朝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录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秋节的习俗1拜月和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