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草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际博物馆日丨明十三陵时光中的琥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 https://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们越来越多,逛博物馆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片刻远离尘世的喧嚣,收获一份安宁与喜悦,喜欢历史的你,不妨来随小编一起来明十三陵看看吧!

大明朝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非凡意义和时代价,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那些生动、璀璨的文明剪影被淹没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明十三陵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朝文化灿烂光辉的历史名迹,是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它汇集了丰富的古体建筑特点,具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可谓建筑史上的丰碑。同时,定陵出土的精美文物也更加有力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区,以其众多体型巨大,雕刻精美的石像生而闻名。十三陵神路,即长陵神路,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路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完成。现除桥涵建筑已残坏外,其他墓仪设施保存较好。年至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神路先后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保护性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

石牌坊

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建*靖十九年(公元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楼。坊体由白石和青石雕琢组装而成,面阔五间(通阔28.86米)。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分别雕刻着“双狮滚绣球”、“云龙”和“草龙”图案。夹杆石顶部前后各雕麒麟或卧狮,左右两侧均雕宝山。此坊体量宏伟,比例谐调,制作精美,通透空灵,是我国现存石牌坊中少有的上乘之作。

大红门

处于龙山和虎山之间,是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墙体为红色,单檐庑殿顶,上覆*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盘檐,辟三券门。券门内两侧各有门枕石,当年曾装有门扇。文献记载,大宫门两侧原各有角门。封闭陵区南端的墙体,从大红门左右两侧延伸至龙山、虎山两山之巅,然后再向东西两侧蜿蜒而去。大红门处于高岗之上,中门正对天寿山主峰,左右又衬以龙山和虎山,气势非凡。

大红门一方面是天寿山陵区的门户,同时其设置的三个门洞,也规范了进出陵区人员的礼制观念。中门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椁和神主、神牌、祭品、仪仗通行之门。左门(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行之门。右门(西门)是谒陵官员谒陵进入陵区所经之门。这是古代“居中而尊”和“尚左”礼制观念的具体体现。

下马碑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崇敬。下马碑,在警示谒陵者的同时,也烘托装点了陵区门户。明人张循占曾对陵区神圣威严进行过描绘:“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

神功圣德碑亭

碑亭平面为方形,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重檐歇山顶。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更换和加固。

碑亭之内树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此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采用“龟趺螭首”式。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该碑文撰写于明洪熙元年()。

长陵神功圣德碑恢宏壮观的碑亭、形态优美的华表、雄伟高大的碑石这外在形式,与宏篇巨制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长陵神功圣德碑其他三面,明朝时没有文字。清代增添了清高宗、清仁宗的御制诗文。

华表

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柱身上雕刻着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云朵。华表上部装饰云形石板。在顶部蹲立着一只昂首长嘶的神兽——蹲龙。这四座既是墓前的标志,又是碑亭的石雕装饰物,使周围的环境更显庄严神圣。华表四周明朝时曾设有白石栏,后毁坏。年,修葺神道时进行了重新配置。

石像生

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的余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示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义。

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石兽和石人均相对排列于神道两侧。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

棂星门

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现在的红墙灰瓦形制。年修缮时,恢复了其的琉璃照壁形式。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游览图

如果把神道比作一棵大树的主干,那它的枝叶就是各个墓陵,从神道走进来,才叫真正的走进十三陵。

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南距昌平县城约12公里。海拔米,属*都山。山麓一带*土深厚,原名*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十三陵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事要地。

建于永乐七年(年)。明长陵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把守。设口驻*,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明长陵是明朝历代皇帝陵寝中建筑规模最大,原古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历经近余年,仍然金碧辉煌。工程浩繁,用料严格,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年)建成。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开放的陵园之一。年,明十三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明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对山峰浑圆的蟒山。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于万历十二年(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由明世宗开始,由于明神宗建陵时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罗墙)。

明崇祯十七年(年),李自成农民*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发掘定陵,年打开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近0件,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颗珍珠和各色宝石块。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随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

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馆,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定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宫的出土文物,并举办有定陵出土文物陈列,用于介绍定陵的概况、地宫的发掘过程以及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随葬器物。定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年,包括定陵在内的整个十三陵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昔日的皇家陵园最终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昭陵

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历史上明昭陵由于施工不细,才过了一年的时间,陵园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由于昭陵裬恩门、裬恩殿、垣墙等处严重沉陷,万历三年(年)正月,万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七月,陵工告竣。

由于昭陵多次兴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第一次兴工(指地面建筑),万历元年十月工部盘查营建所用钱粮数,计用库银两,还不包括其中神木等三厂的木植用银、大通桥厂的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旧石料的折银及户、兵二部雇抵班*工食行粮等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巡视厂库工科给事中梁式等查盘营建昭陵所用钱粮数,除工部上述实用银外,又有户、兵二部银两,总计用银两有奇。其中;营缮司用银两,虞衡司两,都水司两,屯田司两。

第二次接修用银数,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万两以上,几乎相当于隆庆时一年的财*总收入(隆庆年间岁入约余万两)。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匠,不得不由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年),清*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裬恩门、裬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路的设置,从长陵神路七孔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裬恩殿、配殿为五间,裬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度。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昌平山水记》记之为“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昭陵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陵园之一。

明十三陵内丰富多彩的文物,为人们研究明代的宫廷礼制、工艺水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愿明十三陵景区和居庸关景区带给您更多的游览体验。悠悠历史,你我共同传承。

来源

明十三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