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草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灵灵地灵灵求求龙王降甘霖 [复制链接]

1#

据11月25日《今日象山》报道:“县防指决定自11月24日起将城乡供水抗旱应急响应由Ⅳ级提升为Ⅲ级,要求各地各部门根据应急响应要求,认真抓好抗旱保供水各项工作,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时至今日,象山还未见有效降雨,旱情在继续,全县上下都在期盼天降甘霖……

盘点象山历史上

神奇的“求雨”故事

吴伟峰文\摄

说象山是风水宝地,实不为过。自有历史记载起,发生在象山境内的特大自然灾害就是年的“八一”台灾了。除此之外,老天爷还算是眷顾象山的。小灾小难当然难免,主要还是台风,还有是干旱。

《象山县志》主编、县文史专家钱永兴曾在《象山抗旱史提要》一文中写道:“自明嘉靖二十四年()至年,先后共年,就有大旱32次,平均十二年一次。其中清康熙二十年()的旱灾,从5月13日起直至次年正月无雨,干旱时间长达天。解放以来,干旱同样非常严重,据记载35年中受干旱影响就有20年,其中较严重的就有7年,平均5年一次旱灾。具体来说,50年代3次,60年代3次,70年代1次。其中年的旱灾,从6月25日至11月18日,干旱时间多天。”

按理说,象山境内“环邑皆山”,山地占陆地面积的67.5%。有这么多山可以蓄水,为什么还会经常干旱?这主要原因在于象山缺乏高山,米以上的低山10座,最高的东搬山也只有.8米,一半还是宁海县的。其它大多是二三百米的丘陵。所以说,“山低坡陡,溪流源短,河道浅狭,独注入海,洪涝虽不忧,蓄水却不易,所患者干旱。”

而正是漫长的干旱史,催生了象山历史上许多神奇的“求雨”文化和故事——

干旱“求雨”,在象山历史上历来是官民共襄的盛举,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首先,祷雨被官方列为吉礼群祀,按时在神祇坛、朝天雩、祷雨坛等处举行官祭。其中朝天雩是象山官方求雨的主祭坛,设在在县城来薰门内,一般在每年初夏举行祭祀活动,知县亲自主祭。祷雨坛在奠南乡(今新桥镇)庙前杨村内。

祈天求雨,除了官祭,更多的是民祭。百姓求雨活动声势更加浩大,内容更加丰富,祭祀地有寺院、道观、庵堂、庙祠、龙潭、龙洞等,特别是龙潭龙洞是极富象山地方特色的祷雨地。清代钱沃臣《蓬岛樵歌》中说到象山有23个龙潭,多卧龙,通大海。求雨祭祀前,官方要发告示“禁屠”“禁海鲜”,百姓然后到各处举行祭祀活动。百姓求雨,甚至有以自焚、投潭等极端方式以身殉之者。

象山境内求雨圣地有普济庙(五龙行祠)、龙神祠、江心寺、蓬莱观、锯门龙洞、东摄潭、白蟹潭、白龙潭、小洞潭、大雷山、积谷山等处。普济庙也称五龙行祠,在县治西唐家河上,祀五龙、谢仙二神。五龙就是松兰山锯门龙洞的龙神,谢仙就是谢宝。关于普济庙的来历,据嘉靖县志记述: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正是盛暑,行*途中兵马都很干渴。这时有二人在道路中放了两桶水迎接朱元璋*队,兵马都争相畅饮,但这两桶水永远喝不完。朱元璋感到很惊异,就问这二人的姓名,他们回答说是象山柳秀才和谢道人。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后,诏访二人找到了秀才庙,就赐额“普济”,于是,秀才庙就成了普济庙。

龙神祠和蓬莱观都在县治蓬莱山下,龙神祠在原缨溪书院中,供奉的应该也是锯门龙神,因为在清光绪二十一年(),知县史悠扬曾因在锯门龙洞祷雨有灵验,到龙神祠祭祀龙神。而宝庆《四明志》记载,宋淳熙十二年(),县令王椿祷雨蓬莱观,立即应验。道光志记载,江心寺在石浦所城外新道头,供白衣大士,祷雨灵应。

白蟹潭

白蟹潭供奉的龙王

东摄潭在西周琴诗岙的青龙山上,有小瀑布落于潭中。传说干旱时至潭求雨,得鹤龟必定下雨。东摄潭之右有天窗岩,巨石围洞。传说有紫云自洞中起,称紫云龙潭,祈祷后看到一条白蛇,就会下雨。紫云龙潭与东摄龙潭相通。白蟹潭在九顷山北折鹰嘴山,相传有白蟹遁入潭,修炼成精,故名。清康熙二十一年(),象山大旱,知县汪大润至白蟹潭祷雨,应验后刻碑纪念。

至于白龙潭,有名的在象山至少有两处。一处位于今鹤浦镇樊岙水库龙潭坑,如今白龙潭——蟹厂武圣庙民俗遗址属于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原址存有16块祈雨留下的碑刻,山下巨岩上留有原南田县长吕耀钤题写的“白龙潭”三字阴刻摩崖。该遗址原是有名的求雨龙潭,大旱祈雨时,官民同襄共举,场面壮观。民众脚穿蒲鞋,身着胡进士官袍,至蟹厂武圣庙连做三天三夜水陆道场,忏文焚于白龙潭,白龙化身白蛇请往旱地,雨后送还放养入白龙潭。另一处白龙潭在茅洋五狮山顶,据传这个白龙潭经常干涸,有石磨盖其上。求雨祈祷后,水会从石磨孔中涌出,东流东面下雨,西流西面下雨,四面皆溢时,全县都会下雨。

鹤浦樊岙白龙潭-蟹厂武圣庙民俗遗址

白龙潭碑刻

墙头大雷山有清潭和石壁潭,宋代主簿陈震曾于大雷山祷雨,立刻应验。又相传,昔日永明寺僧人求雨于清潭,水盂失落潭中。次日,却在石壁潭失而复得,这说明二潭是相通的。更神奇的是,大雷庙的左侧有灵龟岩和涌泉潭,相传以白鹅祭潭,铙鸣而泉涌。

在象山大大小小的龙洞中,最有名的要属锯门龙洞了,甚至吸引了奉化、宁海等邻县民众前来求雨。《一统志》记载:“龙洞,在象山县东南二十五里,洞中有石室,广可数丈。天将雨,水如雷鸣,闻十余里。”锯门龙洞位于松兰山外的锯门山北侧,直面大目洋。清代象山诗人钱志朗写有《锯门龙窟》一诗:“天为三门险,悬崖若锯展。潮汐相吐吞,蛟龙时游演。上有龙涎香,安得云梯翦。”反映了锯门龙洞的险要气势。《郡国志》载:“锯门山,今县东二十里,自爵溪游衍而东南,趋临大海,其处有石洞,洞口有石泉,分作两门,名锯门洞,山亦因此名也。洞为龙穴,其山上所有孔,俗谓之龙囱。将大风雨,则数日洞口涌水,泻声远闻数十里,岁岁有之……”

据乾隆县志记载,康熙末年象山发生旱灾,有个叫侯潆的绿营副将率兵到锯门龙洞求雨,当时没有应验。侯潆笑着问道:“龙安在?”并命令士兵向龙洞开炮。突然云像一幅白绢从韭山列岛而来,立刻就风涛大作,山谷皆震,冠履尽湿。后来,这个炮轰龙王的副将升迁为潮州总兵。《鲒埼亭集·射龙将*碑》记:“永乐中,宁波卫指挥万文哨海,经锯门,昏夜见双炬至,以为寇也,发弩射其一,风涛忽起,文没于海。”民国年间,锯门龙洞还发生过两起民人投潭舍身求雨的事件。一起是县城西门人王阿金,别一起是岙底人谢文元。

锯门龙洞

还有一则求雨故事则很感人:民国三十二年()象山大旱,泗洲头有10个以朱姓为主的村庄(俗称“十里朱”)组织村民到锯门龙洞求雨。回来刚过赵岙岭时,倾盆大雨突然而至,村民们赶忙躲进丹城岙里村的牌口庙内。谁知大雨一直下到傍晚也没停息,正当十里朱村民们饥饿焦躁之时,当地梅溪村民送来了几十桌酒菜和宿夜的草席、被单,热情接待十里朱村民们。从此,梅溪与十里朱缔结兄弟联盟,双方还互赠匾额,以示纪念。

笔者查阅县志,发现关于旱灾和求雨的记载很多。清康熙二十年,象山在五月十三日下雨后,一直至明年正月才下雨,整整干旱了8个月,百姓只能到宁海梅林求买粮食,以渡过饥荒。雍正六年,大旱,早稻枯萎,到了秋天才下雨,早稻却在秋雨中复活,与晚稻一起收割,堪称奇迹。乾隆八年五月,大旱,知县到城隍庙求雨,并在庙中宿夜以示诚心。这天夜里知县梦见城隍神告诉他“求雨须请不出门秀才”。第二天,派人寻访秀才,原来是诸生周登第,请他求雨,果然灵验。于是,百姓都称“秀才雨”。嘉庆七年秋,大旱。场大使(管理盐务的官员)吴焯步到小洞潭求雨,得雨。里人歌咏以颂其德。

象山求雨圣地很多,以锯门龙洞、东摄潭、白蟹潭、白龙潭等最为著名。而求雨人或县太爷亲自主祭,或地方士绅带队民祭,或延请方外高人施法求雨。比如这位侯副将炮轰龙王的传说堪称神奇,然而更神奇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位给朱元璋送了两桶水的谢仙。他的姓名叫谢宝,是地方史志记载的唯一一位得道成仙的象山本地人。谢宝是宋代人,可以说是象山的“雨神”。《浙江通志》有他的事迹记载,说他是乌岩村(据考证在西周镇伊家村附近的乌岩山下,今废。)人,出生时就有“金光烛室之异”,孩提时与小玩伴们嬉戏,扎了一条草龙来祈雨,雨就马上来了。有一年象山大旱,县令召谢宝求雨。谢宝私底下嘱咐母亲,在他求雨时要做三件事:敲击簸箕、摇动纺车、在地上洒水。刚开始,母亲忘记了洒水,结果有雷无雨。后来醒悟过来,赶忙洒水,立刻就下起了大雨……

墙头孔家村谢圣庙供奉的谢圣大帝(谢宝)

有一则有趣的求雨奇闻记载在《宁海县志》上,说有一位叫叶可*的宁海道士,一天到天台苍山潭祈雨。当他到达苍山潭时,发现一位象山道士已先到了,象山道士登坛诵咒,将扇子掷于潭中,扇子像蝴蝶一样在水面上扑翅,一点也不沾湿。于是,叶可*也亮出了看家法术,取来一撮沙子置于岩石上,以剑划沙四次,随后把剑插在沙上,剑卓立不动。象山道士见后愕然起敬,向叶可*行了个礼。当天夜里,宁海、象山两县都下起了大雨。

还有一件“东乡求雨‘闹圣’遗闻”也很有意思,说的是民国三十六年(),象山大旱75天。东乡着衣亭、沈家洋、马岙、路下庄、头陈、唐岙等村发起求雨活动。当求雨队伍抬着龙王菩萨浩浩荡荡经过县城时,按例县长要出来跪迎龙圣。但是县长孟铸拒绝拜圣,并命武装警察鸣枪威胁。还捏造农民暴动,将农民白小云、何仁元、王良坤、王良训、陈阿善等八人拘捕,民愤极大。

时任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县教育科长的着衣亭人吴祖麟即赴现场了解情况,并发动各村农民增援抗议。后来在农民强烈抗议下,孟县长只得释放在押农民,并穿素衣草鞋跪迎龙圣。农民获胜而归,大快人心。

而年8月14日《上海宁波日报》刊登了一则象山求雨的新闻,却是作为反面材料予以曝光的,标题为《象山区求雨之妄举》,现实录于下——

象山县属,天旱不雨,农田龟裂,各处农民,纷纷作请龙求雨之妄举。兹悉该县属一带地方,虽于日前沛然下雨,当时各处农民莫不忧转于喜,然未及几分,雨滴突然停止,无济于农田饮料,依然望雨心切。

不料近数日间,有一般好事之徒,异想天开,妄作妄为,名则求雨,实则迎赛纸会之举,每夜沿街迎抬龙王,前有纸头牌、纸抬阁、纸连灯、纸荷花灯,以及狮子、白象、龙舟、凤舟、纸龙鼓亭等物,花花色色无奇不有,而锣鼓喇叭吹敲之声,不绝于耳,异常吵闹。各处红男绿女,来城观看者,络绎不绝,甚为拥挤。

噫!际此农村破产之时,竟将有用之金钱,虚掷于无益之举,洵可惜也。

当然,求雨之事按现代科学眼光看来,不免有些荒诞虚无,但其作为文化习俗而言,却是人类在数千年的产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遗产。如今,在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求雨习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定塘镇的求雨旧俗在象山比较典型:如遇大旱,族长出面召集人员商讨求雨方案,首先确定向“茶山老龙”求雨,其次通过和尚、道士择好求龙的良辰吉日,再落实好请龙迎龙相关人员,待吉日一到,组织求雨队伍赶赴龙潭求雨。

年8月,天气久旱不雨,河床干涸,庄稼枯萎,定塘百姓赴积谷山求雨。积谷山是韭山列岛的一个岛屿,岛上有一个龙洞。求雨队伍由六人组成,一名道士,由一位叫陈冠安的能人带队。他们出发前先在上岙山脚龙洞里滔了一大瓶净水,由专人奉捧,还带了一只活公鸡。当船快行至积谷山时,陈冠安朝大海点香参拜,道士念念有词,烧下符诀,并向大海抛下公鸡,然后众人上积谷山向龙洞参拜、祈祷,接着在海里捕捞一些鱼蟹装进瓶中,并用棕榈丝片包住瓶口,这样即取回了“龙圣”。

而村里人早就敲锣打鼓等在石浦码头准备迎接“龙圣”,当船行至石浦码头时,突然天空乌云翻滚,海面白浪滔天,大雨淋漓而至,人们欢天喜地。于是,村里请来戏班唱大戏,杀猪宰羊谢龙王。

请转发起来!

为象山半岛求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